編者按
在全球能源結構加速轉型的背景下,液化天然氣(LNG)正成為推動低碳經濟的關鍵力量。殼牌最新發布的《液化天然氣(LNG)前景報告2025》預測,到2040年,全球LNG需求將激增60%,年需求量攀升至6.3億至7.18億噸。這一增長既源于亞洲新興市場的工業化浪潮與減碳目標,也映射出傳統能源與清潔技術交織的復雜博弈。
亞洲需求驅動全球格局
中國和印度被視作未來LNG需求的核心引擎。2024年,中國LNG進口量同比增長10.6%至7900萬噸,接近歷史峰值,并計劃到2030年新增1.5億人接入管道天然氣。印度則通過大規模基建投資推動天然氣消費,進口量增長20%至2700萬噸,未來五年計劃覆蓋3000萬新用戶。東南亞國家的工業化進程與城市清潔能源替代需求,進一步強化了亞洲在全球LNG市場的主導地位。
供應格局重塑:美卡雙雄與政策博弈
美國與卡塔爾正成為全球LNG供應的“雙支柱”。美國憑借頁巖氣優勢,計劃到2030年出口1.8億噸/年,占全球總量的1/3;卡塔爾北氣田擴建項目投產后,兩國或于2035年控制全球60%的供應。然而,政策反復為市場增添變數——美國2024年一度暫停LNG出口許可,雖于次年恢復,但暴露了能源戰略中減排目標與經濟利益的矛盾。與此同時,阿爾及利亞、埃及等傳統出口國因國內需求增長與資源枯竭,正逐步退出全球市場。
轉型挑戰與未來圖景
LNG的“橋梁作用”在能源過渡期愈發凸顯。航運業加速轉向LNG動力船舶,預計2030年需求超1600萬噸/年;歐洲雖因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加導致進口下降19%,但仍需LNG平衡電網間歇性供應,并探索生物LNG與合成燃料的轉型路徑。然而,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(如韓國已低于進口LNG發電成本)與地緣政治風險,或對需求增長構成長期挑戰。
殼牌的預測為全球能源轉型描繪了一幅動態圖景:LNG既是減碳的“過渡方案”,也是大國博弈的“戰略籌碼”。如何在供應安全、經濟可行與氣候目標間找到平衡,將成為未來15年能源決策的核心命題。
殼牌在2025年《液化天然氣(LNG)前景報告》中預測,到2040年全球LNG需求將激增60%,年需求量達到6.3億至7.18億噸。這一預測基于多重驅動因素的綜合分析,以下從需求側、供給側及區域市場動態展開論證:
一、需求側驅動因素
1. 亞洲經濟增長與能源結構轉型
中國和印度作為全球LNG需求增長的核心引擎,正通過擴大進口能力和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需求。中國2024年LNG進口量同比增長10.6%至7900萬噸,接近2021年峰值,并計劃到2030年新增1.5億人接入管道天然氣;印度2024年進口量增長20%至2700萬噸,未來五年計劃新增3000萬天然氣用戶。亞洲新興經濟體(如東南亞國家)的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也加速了天然氣對傳統能源的替代需求。
2. 減碳目標推動工業與運輸業轉型
LNG因其碳排放量低于煤炭和石油,成為重工業、航運及公路運輸脫碳的關鍵選擇。例如:
? 航運領域:LNG動力船舶訂單激增,預計2030年航運業LNG需求超1600萬噸/年,較此前預測增長60%。
? 工業與電力:天然氣發電在亞洲電力結構中占主導地位,數據中心、人工智能等高耗能產業進一步推動需求。美國預計到2030年因數據中心新增33億立方英尺/日天然氣需求。
3. 能源安全與可再生能源互補性
歐洲雖因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加導致2024年LNG進口下降19%,但未來仍需LNG平衡電網中可再生能源的間歇性供應,并計劃利用現有基礎設施轉型進口生物LNG或合成LNG。這一趨勢凸顯LNG在能源過渡期的“橋梁”作用。
二、供給側挑戰與增長潛力
1. 新增供應集中于美卡兩國
預計到2030年,全球將新增1.7億噸LNG供應,其中美國和卡塔爾占主導地位。美國憑借頁巖氣優勢,2030年出口量或達1.8億噸/年(占全球1/3),卡塔爾北氣田擴建項目2026年投產后將進一步鞏固供應。兩國或于2035年控制全球60%的LNG供應。
2. 傳統出口國供應萎縮
阿爾及利亞、埃及等傳統出口國因國內需求增長和資源儲備下降,出口量預計減少5000萬噸。同時,新項目開發受政策(如美國LNG出口許可暫停與恢復)、地緣風險及勞動力短缺影響,導致供應不確定性增加。
三、區域市場動態與長期趨勢
? 亞洲主導需求增長:亞洲占全球LNG進口量的70%以上,中國“煤改氣”政策、印度能源消費結構升級及東南亞新興市場需求共同支撐長期增長。
? 低碳燃料技術發展:液化生物甲烷(LBM)和合成LNG在航運業的應用擴大,歐洲和北美生物甲烷產能復合年增長率達13%,為LNG需求注入可持續動力。
? 價格與政策博弈:2024年LNG現貨價格波動(因供應延遲)反映市場脆弱性,但長期合同簽署量增長(如中東占比提升)顯示行業對需求韌性的信心。
四、潛在風險與不確定性
盡管殼牌預測樂觀,仍需關注以下風險:
1. 可再生能源競爭:韓國等地區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已低于進口天然氣,可能抑制LNG需求。
2. 地緣政治與政策反復:美國出口政策搖擺(如2024年暫停審批后恢復)影響供應鏈穩定性。
3. 供需錯配:2030年前新增產能若集中釋放,可能面臨需求增速不及預期的過剩風險。
結論
殼牌的預測綜合考量了亞洲經濟擴張、全球減碳進程及能源安全需求等多重因素,而LNG在靈活性、可靠性與低碳屬性上的優勢使其成為能源轉型期的關鍵選項。然而,供應鏈韌性、政策連貫性及技術替代風險將決定這一增長能否如期實現。
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